在过去的9月,我们在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开展了社会创新PBL课程, 引导高中混龄的孩子们开展项目式学习。 社会创新项目式学习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项目式学习, 它不以某一个学科的知识点为核心展开,它乍看没有那么多“干货”,更多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自行去探索实践,挖掘自驱力,知道自主学习什么内容, 又为什么而学,需要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并开展执行一个完整的项目, 学会和其他人进行协作,探索发现自己在小组写作中的角色,以及个人的擅长和优势,从而在项目中获得个人成长,同时创造真实的社会影响力!01
如果是从来没有做过项目,对项目没有任何概念的学生来说,复制一个有工具包的元项目,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些信息足以帮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执行的过程,而如若配以工具包, 则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按照步骤一步步得去推进项目。当然项目复制项目的时候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元项目的情况进行操作, 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技能和资源进行调整,以适应当下的情况。 在上海赫德双语学校的社会创新PBL课程中, 学生们在我们提供的7个元项目中最终选择了5个项目进行复制: -- Maskbook,一日无废挑战, Food Journey, 非遗小豆本, xx宣传视频制作。 由于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因此需要学生们去衡量他们小组内现有组员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所能提供的技能,以及物料等资源进行调整, 于是每个项目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对应的修改。但对于第一次做项目的同学们来说,一个项目如何立项,也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会看到, 学生们很容易进入模糊的状态,这会导致:因此在调整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清晰的写下满足SMART原则的项目目标, 项目目的,服务人群,以及期望达到的最终效果。
制定项目的行动计划
这些框架性的内容, 是在放和收之间需要老师去平衡的,并进行适当的组内干预中,给到资源,帮助每个小组梳理,并建立信心。过程中,还需要还原适当的挑战给到小组。 在整个项目的协作过程中,很多问题其实在于关系的构建, 小组成员必须构建起基本的信任和了解,互相依靠彼此来完成项目。多层的破冰需求在一个小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不少小组协作都出现了一些“表面性”的问题👇强调表面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从出现了问题马上解决问题的视角,而是从个体的独特性和小组的整体性来做与学生共同做思考和转型,这将为后面几个月大家重新分组做一个原创性项目打下基础。可以说,整个元项目阶段的关键点就在于让学生们在项目中初步探索协作,并看见自己,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
元项目阶段,从整个小班的文化共识共建,到适当的团建,都是在打基础。花一些时间在团队建设上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个项目中建立长期信任, 也有助于建立团体规范和共同愿景。 于此同时, 由于项目完成的时间紧迫, 每天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时间只有2小时左右, 那1V1的访谈也是帮助了解个体成员情况进展的必要干预。
我们这里说的真正的团队,对于现在在摩天大楼里工作的很多白领都是陌生的,更别说习惯单打独斗的少年们, 如何建立共识,建立彼此的信任,拥有团队荣誉感,归属感,有时候引导者只是要加点挑战、创造点新场景、带着做练习,其他让小组们发挥即可。在将近1个月左右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中, 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收尾,可以帮助学生们引起对项目的重视,创建他们对项目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于是我们举办了一次线下的项目路演活动,邀请家长代表和学校的老师作品嘉宾和评委, 为学生们的项目进行评比。
颁发奖项( 本次我们共设置了5个奖项, 但并不会一碗水端平,如果有小组没有获奖我们也不会去刻意调整, 毕竟一个小组项目成果如何是可以被看到的。 )
社会实践证书作为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证明
所以这5个项目到底在短短的1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做成什么样? Maskbook复制了行动村上一枚艺术家曾发起过的以气候变化为社会议题切入点的项目。项目用废弃物料制作了夸张的口罩,通过让公众参与线下工作坊的形式,引起大家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而今年口罩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意义非凡,因此这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项目。
但是Maskbook小组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项目可谓几经波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曾人心涣散,几近放弃” ,从一开始想要做一个展览到想要做一个工作坊,到最后还是做了个小展览,项目模糊到清晰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做一个项目的不容易。但也是因为坚持不懈,懂得适时的转化思路运用资源, 才让项目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学会利用学校资源,引导低年纪的学生制作Maskbook
学会借力,运用现有资源,结合口罩,进行展出
非遗小豆本项目复制于杭州的非遗泥猫小豆本项目,学生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所在地区,将传统面试宣做切入点,并招募到了地年纪的学生一起加入制作更多的小豆本,已经初步实现了项目的可复制性。 于此同时,他们将小豆本进行了调整, 制作成了大豆本, 把豆本贴在学生的走廊里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看到,并了解到传统面食。
Food Journey 作为进展最顺利的一个小组在进入到尾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项目核心人物因为突发事件需要暂时离开,而视频又在他手里,不知是否能按时拿到,这对团队士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也不愿去接受任何backup plan .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核心成员的责任心,虽然远在他乡,依然不忘将视频完成上传, 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成效。
视频是由从来没有做过视频剪辑的同学们自己从寻找素材,文案撰写,剪辑课程自学完成的。
一日无废挑战项目受到了杨浦区团委小青杨曾在今年7.1日曾发起的项目👉元项目|为了一日无废挑战,他们一天没开空调!更有人......启发, 原本项目打算在学校里招募参与者,然而,招募情况并不理想,并没有获得参与者,于是团队在这时候做了调整,决定在组内开展一日无废挑战行动, 并将其对比感受撰写成一片推文---当我体验了一日无废之后...
目前该项目的组长Justin收到了杨浦时报的采访
躁郁症宣传视频,是小组内一位曾经有过躁动症经历的学生提出的,他希望可以通过制作视频的方式帮助更多人从了解躁郁症这一罕见的疾病开始, 一开始其他组员对这一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大量的前期调研,文案撰写,也是考验大家的学习能力,同时,作为第一次制作视频,选择什么软件,如何将视频有质量的完成,这些都是驱动着学生们自己去进行探索的动力。同时他们也想到需要邀请一名有过躁郁症经历的伙伴录制一个视频,从而让视频可以更加的生动,让人有所共情 。
小豆本项目将自己的作品给到用户进行展示,获得初步的用户反馈
虽然充满仪式感的项目路演可以让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项目,然而,一个项目的成果到底如何,还得用户说得算。
因此我们使用了用户体验地图(你可以在这本手册里看到👉免费下载| 社区服务设计工具手册(满满88页,谢谢)),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用户的行为,并询问他们看到自己成果后的感受。
Maskbook在展览的地方苦等观众,却发现几乎颗粒无收,多么痛得领悟
我们每进到一个新的场域和团体,就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我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我们如何在连接中形成1+1>2的力量的,或者相互内耗?在这些蛛丝马迹中,“我”又是什么状态,擅长做什么,无须费力气去成为非自己的人?项目式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去探索自己的喜好,喜好有时候是假象,我们更多去尝试与学生共同探索TA的“状态”。
我们将一般小组所需成员的特质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们探索自己的角色,以及优势。 由于本课程并不做为必修课,没有分数的制约,这让整个课程设计有着更大巨大的挑战, 如何让学生们学习到传统意义上的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收获,有内驱力去自发地参与并行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并践行的。
一次元项目的完成只是项目式学习的开端,这里面我们并没有传授非常多的”干货“,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们去体验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 一个团队在协作时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最基本的--对“项目”的概念。 在这样一种初步的寻找感觉的短期项目式学习中,开启下一步--创建一个有趣有意义的自创项目!
近日,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项目式学习将走进更多学校,帮助学生们探索学习的乐趣,收获个人的成长。
我们搭建了一个有教无类的行动学习平台,众包式地孵化社会性的社群、超级个体和解决方案。对于在成功学所构建的暴力下喘息的你,行动村是一座陪伴你失败的另类学校。通过立项、找伙伴、共学、协作、自组织,获得个人影响力账户,在试错学习中发展项目影响力和个人成长地图。